回眸2002男篮世锦赛 首先打破一切
如果冠、亚军决赛常规时间的最后1秒里,怯懦的裁判稍稍有一点正直勇气的话,站上印第安那世锦赛最高领奖台的就不是南斯拉夫人,而是那些征服了球迷的阿根廷人。
这令人难以忘却的时刻出现在今年9月,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将其与稍后发生的一幕联系起来——领导FIBA(国际业余篮联)近20年的鲍里斯拉夫·斯坦科维奇,在本届世锦赛落幕时接过了FIBA授予他的荣誉奖杯,从此归隐江湖。
正因为如此,只拿到银牌的潘帕斯人同样赢得了足够的尊敬。他们成为第一支在世界大赛中击败NBA“梦之队”的球队,他们又几乎击败“欧洲梦之队”南斯拉夫,一向在足球场上称雄的阿根廷人,差一点就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篮球秩序。人们还不会忘记,他们来自一个正在为经济危机焦头烂额的国度。
在主帅鲁本·马格纳诺的指挥下,没有大牌明星的阿根廷队在印第安那波利斯跳起了悠扬的探戈,比起美国和南斯拉夫的球星篮球,埃曼纽尔·吉诺比利和他的队友们诠释的是篮球的另一种境界。他们很少有精彩的个人表演,但是却可以打出行云流水般的集体配合,这显然提醒了其他那些长期对“梦之队”心存畏惧的球队:原来他们并不是不可战胜的。
虽然缺少了立陶宛、意大利这些篮球强国,缺少了斯蒂夫·纳什、库科奇这些超级球星,印第安那世锦赛仍然代表着世界篮球的最高水平。在“梦之队”意外无缘半决赛的同时,另一大冷门是大洋洲的新西兰队扮演了黑马角色,他们一举杀入四强。在两年前的悉尼奥运会上,他们在12支球队中仅仅排在非洲的安哥拉之前。
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格局,也许是2002年世界篮球趋势的有力佐证。一向自傲的美国人虽然派出的球员也可以称为一流,但是他们惊奇地发现,对手中有不少在NBA效力的熟悉面孔,最终夺冠的南斯拉夫队有4名球员在NBA球队中担任主力,阿根廷队也有3人被NBA选中或者曾经效力。美国人也许可以自我安慰,因为他们的阵容中缺少了奥尼尔、艾弗森这些超级球星,但他们无法改变另一个事实:NBA正在日益成为其他国家培养球员、争取有朝一日赶超NBA的课堂。
在今年的NBA选秀大会上,来自中国的姚明成为NBA历史上第一个外籍球员状元,在他的身后,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国际球员涌入NBA浪潮。这种融合使得NBA开始向真正的国际化联赛一步步靠拢,出现达拉斯小牛和萨克拉门托这样的国际纵队并不足为奇。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,NBA迟早会成为这种趋势的受害者。作为对抗NBA的另一极,欧洲篮球在出口大批顶尖人才之余,也面临着本土联赛受到冲击的威胁。南斯拉夫队的队长博迪罗加在世锦赛夺冠后,仍然坚定信念留在巴塞罗那队,获得上赛季欧洲联赛MVP的吉诺比利,却在2002-2003赛季成为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的一员,但是他却必须从坐板凳开始适应NBA的节奏。
作为亚洲篮球的代表,中国和黎巴嫩在世锦赛上的表现很容易被概括为“失望”两个字。惟一让亚洲篮球界兴奋的是,新一届FIBA的主席这次轮到了亚洲人担任。
(拉法埃尔-阿利克)